陈又发:“我在朝鲜荣立劳动三等功”
发布日期: 2020-11-20来源: 东风汽车报
记志愿军老战士、东风商用车重型车厂退休员工陈又发
陈又发(右)和爱人的合影 见习记者 于文欣/摄
(见习记者 于文欣)陈又发,东风商用车重型车厂退休员工。1957年1月,17岁的陈又发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2师605团的一名炮兵。虽然他在朝鲜没有参加过正面战斗,在部队除了练兵备战以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建设,但不怕吃苦的陈又发还是在朝鲜荣立了劳动三等功。
如今,耄耋之年的陈又发,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走进老人的家,干净整洁,彰显军人勤俭的作风。老人拿出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盛放在一个红色木盒内,木盒内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七十周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两行字。
“那一年我17岁,因为哥哥要照顾生产在即的嫂子,我就顶替哥哥离开家乡去参军。参军的前一个月,部队一直在进行新兵训练。”讲起往事来,老人家神采奕奕。
陈又发作为新兵,被带到了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参加训练。一月的东北,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体重只有86斤的陈又发每天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参加训练。“每天早上我们都要抱着十多斤的石头跑步,起初大家都很冷,四肢也很僵硬,跑着跑着就热起来了。为了增强体质,我们还会在河里洗澡。”
作为炮兵,除了进行日常队列训练,陈又发还要学习军事知识。陈又发在团队中负责送炮弹,瘦弱的他搬一箱100多斤的炮弹很吃力,沉重的炮弹磨砺着少年陈又发的意志。
时间一天天过去,作为中国军人的自豪感渐渐刻到了骨子里。闲暇之余,老兵还会教新兵认字,替他们给家里写信,部队的生活一天天变得有趣起来。很快,前往朝鲜的日子到了。
“全体出发!”伴随着响亮的发令声,陈又发随大部队从新兵训练营出发。“我们先坐火车到了丹东,又从丹东坐汽车,长途跋涉后终于到了朝鲜。”老人回忆当初去朝鲜的过程十分艰辛。
一下车,所闻所见震惊了每一个人,炮火下的城市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从部队的营房向远处望去,大大小小的都是坑,最大的坑宽近2米,房子也基本被炸毁。看到这一幕,陈又发和战友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朝鲜人民改善艰苦的生活。
“当地的男人基本都打仗牺牲了,剩下的女人成了支撑生产生活的全部劳动力。训练之余,我们就帮助她们修地修路、种地插秧。”陈又发说。
为了尽早使朝鲜人民安居乐业,陈又发和战友们干起活来特别卖力,大家分工明确,挑土、填坑、整修同时进行,充分利用好劳动的每一分每一秒。经过不懈的努力,道路平坦了,居民有了舒适的住宅,战后凌乱的广场也重新焕发了生活气息,到处都是新的希望。
到了要插秧的季节,陈又发和战友们又承担起了务农的工作。每天早上吃过早饭,部队用车把他们拉到田地里。放眼望去,田地里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弯腰忙碌的身影,汗水浸湿了衣服,腰直不起来,眼睛也看花了,大家还是坚持着。原本荒凉的田地,在志愿军辛勤的劳动后,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微风拂过军人们的脸庞,也吹动着秧苗,嫩绿嫩绿的,和着朝鲜人民的歌声,美好的新生活开始向大家招手。“我们和朝鲜人民之间虽然语言不通,不过翻译说当地的居民十分感谢我们。耕作之余,大家也会唱歌来排解劳作的辛苦。”
支援朝鲜恢复生产生活的日子并不枯燥乏味。一到周末,朝鲜政府就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联谊会,名额有限,每个连队只能抽一至两个人参加。没有华丽的礼堂,大家就把空旷的厂房打扫干净当作舞池,环境虽然简朴,但歌声袅袅、舞姿曼妙舒缓了每个人的心,朝鲜人民的热情也一一次给了志愿军力量。
1958年7月13日,陈又发跨过鸭绿江大桥回到了丹东。“当国家需要我们时,中国青年人当奋勇当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的爱国魂永不会改变。”陈又发的言语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