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龙头”高昂阔步行——襄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走笔(上篇)

发布日期: 2019-03-29来源: 襄阳政府网

一家企业,开启一个产业的辉煌;一家企业,成就一个城市的骄傲……上世纪80年代,东风汽车公司走出十堰深山,与襄阳历届党委、政府一道,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气概,写下了一段辉煌绚丽的创业史诗。“襄阳汽车工业因东风而起,因东风而兴。在东风的带动下,襄阳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生产商用车,又能生产乘用车,还能生产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总成及零部件的城市。目前,襄阳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排名全国前十,同时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较强。”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9年1至2月,全国整车产量完成377.6万辆,环比下降14.1%,而襄阳却顶住了“大盘下跌”,生产整车4.58万辆,同比增长17.9%。

截至2018年底,襄阳拥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8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过100亿元企业4家。

借东风,造车梦想终成真

改革开放前,襄阳仅有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业务是为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提供配套,如谷城的车桥厂(今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承受汽车载荷的车桥等。“那时刚起步,我们的汽车工业规模很小,还停留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制造整车,在当时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20世纪80年代初,二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启动“东移”战略,筹划在襄阳北郊建厂,开辟第二基地(当时称二汽襄樊基地),生产轻型卡车。襄阳汽车产业由此开启了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正式奠基。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大胆解放思想,迅速作出“依托二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抉择,要求全市抓住二汽襄樊基地建设的机遇,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力配合了二汽的战略东移,促进了地方汽车工业的崛起。

据介绍,在市委、市政府与二汽高层的积极协调与沟通下,一批原来从事机械加工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陆续发展成为二汽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厂家。短短几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

到1990年,二汽襄樊基地初具规模,具备了整车生产能力,成为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当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6亿多元,规模居全省第二位。

抓项目,“襄阳造”汽车迈向高端化

在汽车行业,有句俗话:“会造卡车的,是小学毕业;会造轿车的,才是大学毕业。”而襄阳汽车工业,就是我国最早的“大学毕业生”之一。

1992年9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一辆富康轿车在襄阳下线。该款轿车载着国人渐渐驶入汽车社会,成为千千万万家庭的第一辆车……

据介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由东风公司、法国PSA集团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合资汽车企业之一。目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襄阳设有发动机、变速箱工厂,已形成年产110万台发动机、51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富康轿车下线后的第二年,襄阳汽车工业实现产值36.8亿元,首次超过纺织工业,成为襄阳工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到2000年,襄阳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

其后,东风公司与日产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在襄阳投产蓝鸟轿车。作为蓝鸟轿车的接班人,天籁轿车已经在襄阳生产了16年,成为襄阳汽车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其生产厂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一跃成为襄阳汽车工业发展史上首家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的企业。

年产值接连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继天籁之后,楼兰、西玛、英菲尼迪等车型又于“十二五”期间陆续在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下线,帮助该公司不断刷新襄阳企业年产值的纪录。

据介绍,本世纪以来,东风汽车公司牢牢抓住中国加速步入汽车社会的机遇,携手PSA、日产、康明斯、德纳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襄阳布局建设了东风日产20万辆中高档乘用车产能提升、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车阵地、东风轻型商务车A08生产阵地、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卡能力提升、神龙公司襄阳工厂新发动机扩能、东风德纳车桥公司新工厂建设、东风襄阳试车场实验能力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东风襄阳基地的发展规模,提升了襄阳汽车产业竞争力、辐射力,为襄阳汽车产业乃至经济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襄阳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举全市之力服务东风”,按照“为东风项目优先提供规划和建设所需的土地等基础设施,优先为东风汽车公司量身定做优惠政策,优先配置政务及其他的优质资源,优先满足东风襄阳基地发展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四大优先原则,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为东风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力构建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谷城、枣阳、老河口、襄州、宜城、南漳等区域的“1+6”发展格局,有力推动整车和关键总成近地化配套和集群集聚发展,推动配套能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

到2010年,襄阳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74.3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整车产量(不含改装车)首次突破40万辆,襄阳成为全国千亿级汽车产业城市之一。“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11.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今年初,全新一代天籁轿车上市,为襄阳汽车工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襄阳拥有整车企业5家,产能达到80万辆;专用车企业10余家;发动机总成企业2家,产能达到131万台;车桥总成企业2家,产能达到100万根,在全国中高端乘用车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抢先手,倾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2016年7月20日,由襄阳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在高新区下线,填补了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无新能源乘用车的空白。东风俊风ER30续航里程超过255公里,百公里电耗达到同类车国内领先水平,是东风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中的一款新产品。“在襄阳,东风汽车公司先后布局生产了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垃圾车、运输车、路面养护车等多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销量逐渐递增。”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东风俊风ER30纯电动轿车的下线,极大完善和优化了我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襄阳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推广应用示范城市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年来,为抢抓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基于全市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顺势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战略,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培植力度,积极发挥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完善多元化充电设施网络、区域性运营服务和检验检测等体系。

在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襄阳的总成及关键零部件近地化配套水平不断提升,推动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亿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国中车襄阳工业园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湖北鸿泰阳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辆新能源整车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使新能源整车和关键部件更快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建设阶段。“现在,燃料电池汽车项目也实现了突破。东风襄阳旅行车氢燃料电池客车已成功下线,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运营及加氢站建设正在襄阳展开。”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由“两纵三横三平台”变为“三纵三横三平台”(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部分标准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检测平台),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襄阳拥有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30多家,占据湖北省的“半壁江山”,整车产量和产业产值居全省前列;获得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3张“国牌”。预计到“十三五”末,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占襄阳汽车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跃升为千亿级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