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落户的伏笔与悬念
发布日期: 2021-06-17来源: 中国汽车报
武汉:家乡传闻最多,呼声最高
从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造车开始,武汉就成为了坊间猜测中最有可能牵手小米汽车项目的城市。武汉市民众纷纷给政府部门留言询问,希望政府能够采取积极行动,争取小米落户武汉,而武汉当地政府也应民众呼声积极行动起来,力争小米汽车项目能够落地武汉。
3月31日,也就是雷军宣布小米造车的当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回复网友:汽车已成为武汉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开发区正积极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围绕“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共享化”发展趋势,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小米作为世界500强,是该区重点的招商目标企业。该区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事件,已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争取合作可能性。
4月2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网友,小米系项目是东湖高新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与小米的沟通,积极引入更多小米系产业项目落户光谷。
武汉之所以有很大可能性抢走小米汽车项目,有三大关键因素。其一,雷军本人是湖北仙桃人,大学又在武汉大学读书,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感情。小米第二总部已经落户武汉光谷,双方有着良好合作的基础。其二,武汉有着非常好的汽车工业基础,对小米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自1992年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神龙汽车落户武汉开始,武汉的汽车工业开始迅速崛起。
如今,仅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聚集了7家汽车整车企业、12座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仅以官方2018年发布的数据,当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为17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000亿元,连续9年成为武汉市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目前,武汉对小米汽车的渴求度非常高。虽然武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城,但在汽车新旧动能转换上已经输了先招。总部位于武汉的东风汽车,在鼎盛时期一年的销量就能达到400多万辆,营业收入更是曾经达到5717.6亿元(2016年数据),而到了2020年,东风汽车全年销量为286.8万辆汽车。
传统汽车产能过剩,在引入造车新势力方面,武汉的动作较其他城市业也慢了一个节拍。上海引入特斯拉,合肥引入蔚来,小鹏落户广州,沈阳也引入恒大汽车1200亿元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以汽车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武汉,无疑不能接受汽车产业的“没落”,而小米汽车的出现,有点久旱逢甘霖的意思。对于武汉而言,能否打赢小米汽车的争夺战,意味着很多。
北京:大概率成为“总部基地”
在业界的一种预测中,小米汽车采取“北京研发+武汉制造交付”的双核心模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极大可能。同样,小米汽车落户北京,也存在几大关键因素。
其一,小米的总部就在北京,北京具备的科技人才特别是研发智能电动汽车的IT人才优势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北京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1084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6.5%。北京人工智能人才将近4万人,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的60%。如果小米汽车的研发业务落户北京,十分顺理成章。
其二,北京市的汽车工业也需要引入小米汽车这样的新势力。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2020年的第二产业占比为15.8%,第三产业的占比为83.9%,这意味着属于第二产业的汽车产业并非支柱型产业。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北京市不重视汽车产业,北汽集团就是北京第一家营收突破5000亿元的国有企业。
北京需要的是传统汽车的转型升级,此前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北京现代等企业,如今出现大量产能闲置的情况,而大力扶持的北汽新能源则不是很争气,近一两年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掉队现象。显然,北京市不希望自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落后于其他城市,这与自身的城市地位不符,而这时候引入造车新势力就是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