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度造车两百天,如同拍了一沙丘
发布日期: 2021-11-05来源: autocarweekly
最近仿佛看了两次《沙丘》。
一次是在新天地,看的3D。不要去看3D。
一次是在虹桥天地,集度汽车上海办公室,看的他们技术沟通会——不是沙丘,胜似沙丘,因为没有续集,就有点难懂现在是一个什么故事。
电影只拍到原著第一本的2/3,原著光是正传就有六本。而集度进展到SIMUCar开始动态测试阶段。
SIMUCar是集度对Software Integration Mule Car(“软件集成模拟样车”)的简称。
其中Mule Car骡车,你们都是认得的,通常是项目启动到方案确认阶段,用作动力总成和底盘研发初始验证和标定的样车。按照传统时间线,后头还有模拟样车、工程样车、验证造车、工艺样车、预试生产、试生产……才轮到量产。
集度套了一个SI的马甲,和普通老骡不太一样。传统骡车着眼于动力总成和底盘,因为这是传统燃油车的核心,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在项目早期介入测试。
而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软件在汽车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基于传统燃油车逻辑,先底盘再软件的研发过程就不大合适。
于是便有了SIMU Car,针对软件开发,集度调整了基础车的电子电器架构,模拟出整车环境,让百度Apollo和集度的工程师在项目早期就能进行原本到整车阶段才能进行的软件研发和验证,包括核心算法、通信网络、和面向服务架构设立的SOA。
简单来说,就是软硬件研发解耦,大大前置(顺带拉长)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研发时间,那么等到交付时,这些智能功能大有机会一并交付到用户手上,不至于交付一两年之后,发布时吹的牛逼仍标注着“有待OTA升级”。
从这个排面来说,智能化能力确实被摆到关键位置。也难怪集度会认为,自己才是智能车时代的“天选之子”。
集度解释,特蔚鹏不是不智能,只是出生于电动车时代,而集度与小米则出生于智能车时代,诞生时代不同。这话仿佛是在说,90后不是不年轻,只是和真正年轻的00后相比,出生年代不同,早生了十年。
差异的本质在于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在接下来10年,智能车时代将以数据驱动技术优化。这在产品SOP后将更加深刻,相比研发阶段以工程师驱动的能力提升,SOP后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AI、大数据驱动自我快速进化。
然而,就像不少观众对电影的观后感,纵然知道存在一个宏大的架构,眼下就是缺乏像样的事件完成弧光,而使得全片显得像没头没尾的一个时间片段。
集度也是处在非常0-1中的一个时间片段。软件骡仍旧是骡,对不少业内朋友而言,就像今天一条热搜:冯绍峰留了络腮胡——敢问这也能算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