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猎“用户共创”——蔚来自研技术的逻辑
发布日期: 2021-12-22来源: 车市物语
过去,传统车企卖车,一靠产品力,二靠广告。大多数品牌在用户的眼里,都是高高在上,直到现在,有不少豪华品牌,用户仍需要“仰视”。
其实整个汽车圈一直不缺车迷和粉丝群体,企业创办车友会、俱乐部等,都可以看作是用户运营的一种早期状态,本质上都是与用户直连、增进关系。
如今,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与用户走得更为亲密,每天都在高频互动,把互联网的用户至上文化,也就是“宠粉”那一套搬了过来,让原本松散的用户群拧成“饭圈”。
蔚来用户对参与这家公司业务的热衷度之高,外人难以想象,从设计周边到操办发布会,从产品改进方案到自掏腰包打广告,甚至每天有几千个志愿者自愿去蔚来门店介绍、推荐产品,蔚来的成交订单一度有近7成是来自老用户的推荐。
这套用户共创的经验和方法论并不容易被复制。但大家似乎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单纯强调产品价值并不足以激发消费者需求,让用户直接参与到产品定义、设计、研发与落地的全流程,成为品牌的拥有者、共建者,才有机会做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
互联网领域,小米依靠“发烧友”崛起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创立之初,小米先是培养一批种子用户,非常注重他们的意见反馈,并鼓励用户参与到小米的手机研发中。
正如雷军经常讲到这样一句话:“小米的产品态度,就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愿意不厌其烦地改来改去。我们小米没有KPI。如果有,只有两个:第一,用户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是否尖叫;第二,用户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是否会推荐给他的朋友。”
这也对应了《第三次浪潮》书中作者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提出的“产消者”概念,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融合。
围绕用户共创,各家车企展现的方式各不相同。长城“哈弗大狗”这一跳脱的命名就是由用户投票选出,长城旗下品牌相继发布“一起创哈”、“方舟领航”等多个用户共创计划;吉利汽车推出用户共创品牌“我们”;智己汽车举办用户产品共创活动IM TECH DAY线下沙龙;上汽名爵推出共创平台MG Cyber Cube,量产方式和结果都将由用户决定。
一时间,每一家车企都成了转型为“开门造车”的用户型企业。小到车型命名,车身颜色,大到外观设计,座舱配置,都可以将决定权交给用户,随后车企吸引了一波粉丝,再投入下一场“用户共创”项目中。
用户真能“共创”自由?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直言,“现在用户可以定义软件,可以在产品还未成型之前去定义,可以买了车后去定义,去改,可以在用车的时候定义。”
这些技术的进步都让用户参与到整车生命周期全过程,成为了一种可能,包括从软件到硬件的个性化。近几年传统车企的转型,也让用户共创这一概念加速蔓延。
在车辆生产前,吉利会邀请部分用户到上海造型中心,让用户对外观及内饰提意见。吉利称,“SEA浩瀚架构和CMA架构,在电子电气以及动力等方面的开放性优势,也可以支撑用户共创更加创意地落地。”
无独有偶,名爵品牌在打造MG Cyberster超跑时,将用户定位成为产品的参与者、决策者、受益者,可分别从造型与设计层面、性能与驾控层面和电竞智能座舱上参与共创。
除了软硬件,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用户的行为数据,也可以作为产品改进的重要依据。基于上汽集团的“原子化”架构,智己汽车推出了更加开拓性的共创形式——“原石计划”。智己将4.9%的股权为基础,发行3亿枚“原石”打造CSOP用户数据权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