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沟用上了丹江电

——甘培俊

我怀着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雄心壮志,于一九六九年元月从学校来到群山怀抱的鄂西北十堰镇吕家沟。

建市以前的十堰镇,在全国、全省都不出名,在地图上也找不到,是湖北西部偏僻山的一个小乡镇。就是这样一个偏僻小镇,被党中央、毛主席定为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这也是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产物。吕家沟是十堰镇的一条小山沟,是中国二汽专用刃量具厂的厂址所在地。在没有踏上十堰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想像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是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车流如织的一片繁忙景象。

当背着行李来到十堰,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开门就见山,且山上树木稀少,一条唯一的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横贯东西,据说还是当年李宗仁逃亡时修的。住的是芦席棚,吃的是河沟井水,晚上照明用的是马灯,日常生活用品全靠汽车从外地运进山沟建设工地。当时的十堰还是一片贫穷落后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吕家沟更偏僻,现在宽大厂房的所在地,当时是连自行车都不能行走的山间羊肠小道。听先期到来的老同志介绍,他们来时连芦席棚都没有,只有吃住在当地老乡家,生活比我们更艰苦。

二汽的建设直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是采取“聚宝”的办法来建设的,集全国人才之宝、技术之宝、设备之宝,用中国人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军、民用汽车制造厂、随着建设的展开,从全国各地支援建设的精英人才陆续来到十堰,有来自北京102的建设者,有来自武汉工业建设设计院的设计者,有从全国各大城市、企业调到这里工作的开拓建设者,真是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人多了,建设逐步全面展开。当时为了解决专用刃量具厂工地的照明用电,刃量具厂筹备组,特向二汽建设指挥部申请要来了一台25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特指派现任刃量具厂厂务委员费广勤同志为简易发电机房站长,全站配备1人,费广勤同志是站长兼发配电工、修理工。为了确保工地的同志们晚上能用电照明、工作和学习,广勤同志把机组当成“爱人”一样关怀和爱护。偏偏“妻子”娶过门就多病,“常头痛、发烧”,工作不正常,有时为了修理“治病”,又“缺医少药”,急得广勤同志团团转。

配备的一台25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用电的需要,是制约吕家沟工地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性难题,二汽专用刃量具厂筹备组决定,引丹江电到吕家沟。这一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机动组,组长秦金德同志接到这一任务后,自感既光荣,又责任重大。一是当时机动组人员不过10人,二是没有干过外线架设工作。记得机动组10人之中,多是从大中专学校分配来的毕业生,虽然有学电工专业的万淑云、费广勤、鲁兵等专业技术人员,但在学校从来没有架设过电力线路。从老厂调来的老同志也都是内线电工出身,没干过外线电工行当。可说是缺人又缺技术,要亲自架线建起低压配电站的难度可想而知。机动组全体同志为了完成筹备组交给的任务,没有被困难吓倒,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决心完成任务,保证在196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一天,让吕家沟用上丹江电。会后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准备,有备材料的,有研究施工方案的,有勘测线路的。为了在技术上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聘请了北京102 建设指挥部的一名外线电工师傅为技术指导和顾问,成立了专门突击队,队长秦金德,副队长万淑云,队员费广勤、鲁兵、朱锦梯、甘培俊。李国庆等同志,在技术顾问的指导下,学习立电线杆、放线、架线、爬杆接线等技术。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工种,大家一起上阵,硬是凭着对早日建设好二汽的美好希望,从设备修造厂(现专用设备厂)工地引来了丹江电,建起了吕家沟第一座低压配电站,架起了吕家沟第一条电网。196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吕家沟终于用上了丹江电,从此,吕家沟的建设及二汽专用刃量具厂临战车间没电的难题迎刃而解了。

(作者为刃量具厂原副厂长,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