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寻“汽车梦”

——记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孟少农 耿慧丽

“一时的得失从长远看往往是微小的。人有的放光芒,有的发臭,这都在于它的本质,而本质是靠自己磨练出来”。

——孟少农

简历
1940年 西南联大机械系毕业
1941年—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3年—1946年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锤士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实习,任技术员、工程师
1946年—1947年清华大学机械系大学副教授、教授
1948年—1950年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工程师、技术室主任
1950年—1953年中央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驻苏联莫斯科代表
1953年—1965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65年—1970一机部汽车局总师室负责人
1970年—1977年陕西汽车制造厂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1988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院长
1988年 逝世于北京

孟少农的真知灼见

“国外的经验是小厂搞大车,而大厂搞小车,我们也应该这样干。”

“世界汽车发展一般规律是三年一小改,八至十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在研究部门和人们的脑海里逐步酝酿成型……产品发展要设计一带,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一个工厂光靠产军车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品汽车。”

“先进的技术成果,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而在这些成果后面的理论、方法、数据…..是不易买到的。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我们自己发展技术成果的本领方面。”

如果你向老一辈的汽车人询问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代技术权威,答案非“孟少农”莫属。在他清华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他是苏联援建一汽时驻苏代表小组的总负责人。他先后担任一汽、陕汽、二汽的总工程师,解放、红旗、东风等中国人所熟知的车型,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定型的。他曾是中国汽车行业当时唯一的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院士),提出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精辟观点。

在国际汽车行业,孟少农也非常受敬重。他曾担任国际汽车工程会联合会(FISTA)r轮值主席。二汽最初与法国雷诺合作时,孟少农发现对方某一产品的设计有问题,法国人从他人口中得知消息后非常不服气,傲慢地说:谁说的?中方人员答,我们孟总说的。法国人听后一言不发,不久雷诺公司便向二汽出具了正式的道歉说明。

技术权威 教书育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加上当时世界一流汽车厂的实习经历,孟少农是建国初少有的技术专家。汽车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过程中不管出现多复杂棘手的问题,在他这位终日乐呵呵的专家指导下,均能一一攻克,他也因此被汽车界的人称为“活诸葛”。

解放牌汽车投产后,陆续暴露出发动机开锅、车架纵梁易裂等重大缺陷。孟少农率领有关设计人员经过几年努力,大大提高了整车的性能和质量。

红旗高级轿车只经过一年多时间试制成功,设计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均由孟少农拍板。当时参与研制的老汽车专家支德瑜说:“少龙同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听取汇报后,都能针对问题的特点,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而较快地奠定了红旗高级轿车的技术基础。”

文革期间在陕汽,孟少农花了将近6年时间,指导延安250军用越野车进行改进。此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在后来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名列榜首。

1978年,孟少农这位“活诸葛”被请到了处境艰难的二汽,他把技术力量集中起来进行攻关,重要数据亲自合算。经过半年多苦战,解决了64项重大问题,一次试制成功。东风车试制成功的当年,多年靠国家“救济粮”度日的二汽实现了扭亏为盈。

在汽车的核心技术发动机设计方面,孟少农这位老专家也作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

孟少农重视技术,也很看重技术人才的培养。他一生培养人才无数,走到哪里就把培训班开到哪里,亲自编写讲义、授课,建立技术中心。

在汽车工业筹备组时,孟少农为抽调来技术人才讲课;一汽建厂初期,他为各类人员制定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孟少农创办了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级汽车人才。为了培养高级汽车工业人才,他倡议与地方合作,创办起我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

文革期间在陕汽时,孟少农带领陕汽建立自己的设计实验阵地。他还大胆创办职工大学,在动乱年代培养了一批人才。

后来到二汽,孟少农不但领导建立技术中心和教育中心,还创办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担任校长。他曾对二汽领导说过:“如果说,我在有生之年有什么奢望的话,就是在培养年轻一代上贡献点威力。”

高瞻远瞩 淡泊超然

孟少农提出了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影响深远的精辟见解。在汽车业界广为流传的造车“学级论”,就是出自这位“活诸葛”之口。

孟少农是我国提出小轿车开发的第一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就提出发展小轿车的设想。,就是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厂。小轿车一定要进入家庭,中国应该大力发展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8万—10万)的小轿车。

甚至在1957年患病住院期间,孟少农还绘出设计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汝楫等人到医院去探讨研究。

1982年中国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孟少农用大量实例说明汽车工业应是我国支柱产业,指出应当大力抓紧发展轿车,他的发言非常具有说服力,对后来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轿车工业起了重要作用。

孟少农这位在汽车技术方面眼光长远的“军师”,对于个人得失却没有什么“远见”。六十年代从长春一汽调到北京局工作时他本可以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北京,却白白的错过机会;在陕汽时条件极其艰苦,他却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山西,这在当时援建陕汽的全体员工中屈指可数。孟少农在给女儿孟运的一封信中写道:“一时的得失从长远看往往是微小的。人有的放光芒,有的发臭,这都在于它的本质,而本质是靠自己磨练出来的。”这也是孟少农的人生哲学,他用自己的一生磨练出了光彩照人的人格,待人处事清澈见底,宠辱不惊。

文革中,孟少农由受人尊敬的专家被打成“反革命”,写检查,帮人抄写大字报,他依旧心平气静,抽屉里依旧放着喜欢吃的零食。在干校劳动是他发现插秧一步一退的动作很有趣,还调侃做诗:“六根青茎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因为在汽车技术方面的卓绝贡献,孟少农在晚年得到很高的荣誉。退居二线后组织上也想让他到北京和女儿团聚,他却表示:“我是搞具体技术工作的,脱离基层,远离生产线现场又能干什么呢!”

年少立志 一生追求

孟少农祖籍湖南桃源,他有着湖南人特有的执拗脾气,年少时受社会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本来爱好文学的他后弃文学工,之后一生都在实践这一信念。

高中毕业后孟少农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抗战时期他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交通辎重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孟少农对汽车产生浓厚兴趣,并立下了一项庞大志愿: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此后除了文革初期,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

学习半年后师生们返校,辎重学校要成立研究室,指定把孟少农留下。不久,他发现所谓的研究室徒有虚名,便回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完成学业。他的物理成绩很出色,老师很希望他改专业,但心怀“实业救国”信念的孟少农认为汽车才是改变中国现实需要的。

1940年,孟少农以出色的成绩考取留美公费生,此年进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三个学期后他便获得硕士学位,如果再读两年即可获博士学位。但他觉得读博士学位只能学一两门学科,所的知识面较窄,作用不大他想要得是掌握整个汽车设计、制造技术。于是,他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走出课堂到工厂学习。

孟少农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等知名汽车厂实习时,因学习、工作极为严谨认真,成绩突出,福特等几家公司很器重他,想正式聘用他。然而,为了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孟少农宁可当实习生从一个厂转到另一个厂。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在工厂实习的孟少农立刻收拾行装,携带几箱子书籍资料,乘坐中美通航后的第一轮船回到国内。然而迎接他的是持枪的大兵,他们没收了他两只装书的大箱子。孟少农只好回到母校教书。

解放后新中国首先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一直心怀“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梦想的孟少农,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抱负。他先在一起干了15个春秋;文革期间在陕汽干了7年;文革结束后在二汽干了10年,在一次闲聊中他曾说,:“二汽不建成功,全国汽车产量不到100万,死不瞑目!”

为此,孟少农退居二线后仍然不愿停下来。晚年他的健康状况一直欠佳,经常住院治疗。然而他在最后三年中,从未停止过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讲课,常常挂完吊瓶,就去教师讲课。

即便在病危之时,孟少农仍然要医护人员拿汽车图纸给他看。去世前的两天,他要一些汽车同行到医院来,可当同行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多年的同事方劼生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嘴唇颤动着,声音微弱的听不见。别人听不见,分不清,可我懂得他的意思,他一定想说的是‘小轿车的开发要以我为主’,我很自信我能翻译出他的语言,误差为零。因为这是我俩几十年来相知甚深的结晶语言!”

孟少农生前曾向女儿坦露心迹,在汽车厂觉得心里踏实,靠近汽车、听得到汽车厂的脉搏才睡得着觉。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出一辆车、再出一辆车,不但的有新车推出来。

孟少农病逝后,为缅怀这位为中国汽车工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军师”,由国家科委提议,为他铸成两尊半身铜像,分别安放在十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武汉汽车工业学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