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攻关

李惠民 口述/龙际礼 向艳 整理

2004年9月17日,我们采访了东风公司老领导李惠民,听他回忆在东风主抓生产时发生的故事和几次出国见面。

“38军”的故事

1981年,铸造一厂的缸体、缸盖废品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生产装车,最后发展到总装车生产管理部门也急了——刚刚红火起来的二汽眼看就要出现危机;总厂生产管理部门也急了——旦停装,如何交得了差,又怎能对的起“功臣车”、“英雄车”“的美名;铸造一厂领导在各方压力的紧急催促下也急了:“要铸件没有,要命有一条。”

总厂领导黄正夏老厂长一看这阵势,也急了,立下军令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无论如何也要决定这个瓶子口问题!紧急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最后决定成立“38军”!不过此“38军”不是彼38军,这是一个由总厂党政工团、生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部门抽调出来的38人组成的一个解决影响铸件生产瓶子口问题的攻关小姐,当时我是公司常务副厂长,我成了“38军”负责人。

接到任务后,我也立下军令状,“问题解决了杠红旗回家,吃、喝、拉、撒全部安在了那里。我们下车间现场查看、合工人聊天,调查问题症结,发现了影响铸件生产的四个原因,首先就是KW线老停,线一停,本来已经溶化好了的铁水就得等线重新运行,等KW线运行的时候,铁水早就凉了,铁水一凉就得回炉重新加热,一加热铁水的元素就发生了变化,元素一发生变化就严重影响铸造质量;第二个原因就是砂芯,送风不过关;第三个原因是生产不均衡第四个原因是铁水量不够。找到原因后,我们“38军”就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一边发动群众,聚合群众的智慧,搞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最主要的是我们推行责任制,对KW线进行了一些小的改造,同时在KW线装上停线紧急灯马上就亮,灯一亮就知道这是谁的责任,谁影响了生产就追究谁的责任,不在搞大锅饭。就这样,在这里蹲了三个月,问题终于迎刃而解,缸体缸盖的废品率下降到10%,这次我们还总结了“六抓”工作法:“干部要抓作风,工人要抓纪律,管理抓责任制”、“抓头头、头头抓、抓系统、系统抓、抓反复、反复抓”。

“43军”与“厕所会议”

1986年,发动机厂生产额发动机连续几个月不合格,不仅影响着“英雄车”的荣誉,用户反应横强烈,而且返修次数多了,职工也很不满,可就阿这样的情况下,发动机厂还是生产不出合格的发动机,严重影响了总装装车,这一次,我又被委以重任。

我成立了由生产、质量、技术、还有做思想工作的党、工、团成员,一共43人,号称“43军”成员都明白问题的重要性:只许成功,不可退缩!我们全部沉到生产车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一人蹲一个点,和职工聊天,同职工一起干活,在百姓的误解、谩骂和蚊虫的嗡嗡声中,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十多天,把问题解决了,赢得了胜利,

其实,企业里面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存在很多问题,喜欢推诿扯皮,沉不下心、不下现场查找问题症结,应此就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难题。就拿这次我们蹲点解决发动机质量问题来说吧,我们开过“厕所会议”,说起来让人心酸。

当然发动机厂职工比较多,变速箱生产也在发动机厂,而发动机厂厕所恨少,不光是数量少,厕所的蹲位也少,上厕所根本没地方,有时一大群人挤在一起还要排很时间的队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厕所没人打扫,到处脏乱得很,苍蝇到处乱飞、蛆到处乱爬,看到就让人恶心,看到这种情况后,我找来摄影、摄像人员,把厕所情况拍下来,又召集厂领导干部,就在厕所现场开了个会,让大家谈看法,找症结,最后明确责任制,指定专人打扫卫生,并派人监督,老百姓怨声载道的厕所问题才得以解决。

三次出国

1952年,为了祖国的汽车事业,我被国家派到苏联学习汽车知识,当时我们一群被安排去学习的人深感责任重大,学习非常认真,可当看到当时苏联老大哥们学习劲时,我们才明白别人的汽车工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这么好,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哪里的学习氛围太浓太浓,地铁上,公交车上基本上都是鸦雀无声,不管年幼的还是年老的、年老的,人们手里都拿着一本书,都在专心地看书、学习着,根本没人聊天、喧哗。不过当时苏联的轻工业很差,在那里根本没什么东西可买,我们回国的时候想买一个收音机都很困难,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费了很大劲才买到。

1982年二汽已经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小有名气了,法国雷诺公司要求和我们合作国际交易,二汽的人们都感到自豪和骄傲。那年我们一行人代表二汽的欧洲法国、德国、罗马尼亚等国考察,真实不到外面不知天小,不到先进的企业不知自己的差距,那一次我心了受到很大的震动。一次到法国雷诺公司汽车涂料线,可以任意调换颜色时,第一辆是红色、第二辆可以喷蓝色,那真是先进阿。在曲轴自动生产线上,当我问到他们如何知道曲轴生产加工到那一步时,一位工人立马从电脑上调出来,我们马上清楚地看到了曲轴加工的步骤。看到别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们感到非常紧迫。从国外回来后,我们就加大了技术投资,派人到国外学习。

1999年,我在度来到英国。从国外回来时候,英国方面送了一些小纪念品,回来仔细一看上面都写着“中国制造”,这几年,我到东风公司的一些生产现场转了转,自动换色、随时了解工件加工情况已不再是新鲜东西,许多设备我们早已经拥有,甚至有的技术我们已经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