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153:开启中国重卡时代

东风EQ153型八吨平头柴油车,现在看来,只能算作准重卡。但她是东风公司第一款重型车,也是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型卡车的标志性产品,曾经享誉中国,成为东风品牌的标志性产品。东风EQ153型八吨平头柴油车的诞生,开启了东风公司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的腾飞,书写了东风公司第二次创业的辉煌。

将别人的真正变成自己的

“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中国汽车“缺重”的现状,东风公司在1981-1985年产品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研制平头柴油载重汽车的计划,并开始了6110柴油机和平头驾驶室前期设计工作。1983年5月,国家三委向二汽下发了“EQ153型8吨平头载重车设计任务书(试用稿)”,二汽开始全面展开EQ153设计工作。

1983年10月,EQ153第一轮开发设计完成,1985年7月完成了第一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和试制质量问题,该车在诸多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和国外样车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在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指导下,EQ153开发之初,东风公司就开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与国外企业洽谈合作或技术引进项目。1983年,东风公司组织考察团到美国、日本考察电子计算机和汽车发展动向。要生产世界最好的汽车,就要引进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设备。经过研究,东风公司决定:选择引进日本日产公司的驾驶室、车架、车桥等总成技术,以及美国康明斯B系列发动机。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EQ153第二阶段开发工作也从1985年4月全面展开。到1986年12月,EQ153设计定型,第二轮的开发工作告一段落。1986年,通过定型试验,随之而来的改进工作也开始进行。通过批量试制、批量试生产,逐步解决了EQ153产品、工艺、制造、装配以及生产组织各个环节中的问题。

“我们有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学习、掌握和消化他们的先进技术。”黄正夏在回忆录《艰难历程》中说, EQ153的研发不只是引进技术,还得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否则,就永远被别人掐住脖子。因此将别人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自主创新才是关键所在。

EQ153 8吨平头柴油车车身引进的是日产柴技术,计划1990年“十一”向国庆献礼,其中“车门前框”零件制造技术难度最高,到1989年年底都一直未能落实!东风曾与日产柴联系购买该零件,但日产柴以无计划为由回绝。

1989年末,二汽装备中心制定了《EQ-153载重汽车车门前框拉弯成型机》研制任务,目的是在1990年“十一”前拿出5辆份合格车门前框零件。这个任务不仅时间紧迫,而且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经过集思广益,采取了利用“模具夹紧摩擦力拉伸”与“模具变曲率半径”设计方案,从而大大减化了总体布局,缩短了修模时间,从设计、制造和调试仅用八个月时间,按时完成了1990年向国庆节献礼任务。

“开着八平柴,财源滚滚来”

1990年10月18日,一辆崭新的EQ153型8吨平头柴油车缓缓驶下总装线,这是东风公司正式投产的第一辆8吨平头柴油车。新车外形漂亮时尚,驾驶室人性化设计,宽敞舒适,视线好,油漆锃明瓦亮,如同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曾获得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的特写《“新娘子”初出远门》,记录的就是东风最新研制的8吨重型柴油车,参加厦门“海峡两岸汽车研讨展示会”路途中的新鲜故事——

1990年11月19日,新车取道赣公路南下时突遇塞车。刚停下来,就有司机围上来,一会儿工夫竟达30多人,议论纷纷。他们争论着这么漂亮的车是不是刚从日本进口的,甚至有人神秘地探问是不是组装货。交警检查“三证”时,忍不住问从哪儿进口的。当司机告诉他这是东风研制的,年轻的交警挑剔地试驾了一把,之后,连声称赞:“够味儿,够进口味儿!”他竟忘了检查“三证”。途中,空载的“三菱”和东风八平柴在速度上较上了劲儿。最后,新车一加油,“刷”地超过了飞奔的“三菱”。省城郊外小憩,赶上来的“三菱”司机将东风八平柴打量了个够,挺纳闷地说:“不是进口车呀!”

投放市场后,EQ153型8吨平头柴油车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好评。“开着八平柴,财源滚滚来”,成为了广大致富用户的心声。

为保持东风重型卡车的技术优势,1994年12月26日,中国产品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东风柴发厂竣工投产,并形成6万台的综合生产规模,主要匹配东风八吨、六吨平头系列车。东风卡车如虎添翼。

销售火爆的东风八平柴,激活了国内汽车厂家在重型卡车领域的竞争,中国重型卡车时代就此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