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三代都是造汽车的

回顾东风的发展历程,很多事件刻骨铭心,很多人没齿难忘,很多声音萦绕不去……在岁月的流逝中,几代东风人共同书写下了共和国汽车企业艰苦奋斗、自主发展的传奇。在这部传奇中,没有浪漫,有的是东风人开山僻壤的豪迈情怀,艰苦奋斗的不屈斗志,以及汽车工人家庭逐渐走向富裕的真情实感。

从父亲到如今已经长大的儿子,我们家三代人都是造汽车的。

还记得那是我在长春一汽工作的时候,我爱人生儿子出院了,要找车回家。因为北国的冬天异常寒冷,住院部离公交车站又很远,无奈之下,我只好找在市建筑单位开吊车的同学帮忙。她们母子坐着威风凛凛的5吨吊车,顶着凛冽的寒风,晃晃悠悠地总算平安回家了。一家人非常高兴,在那个没有出租车、私家小轿车少之又少的年代,我儿子刚出生就能坐吊车回家,也算是件幸福的事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进入一汽工厂,开始亲手装配汽车。 当我以为全家人一辈子都会在长春平静地生活下去时,我的父母却为支援三线建设,离开了长春,来到了位于鄂西北的十堰。

1973年12月中旬,我第一次到二汽探望父母。当时火车只能开到丹江口,再改坐汽车到十堰。到达十堰后一辆“解放”牌带棚卡车载着我上路了,一路颠簸,一路黄土飞扬,一条“黄龙”上下翻腾着随车而行。丹江距十堰几十公里的路程,开了五六个小时。我在丹江旅馆洗得干干净净的脸,被五六个小时黄土洗礼,已是面目皆非,心里想不知下车后父母能否认识我。

到十堰几天后,我准备到48厂去看望同学。在张湾好不容易爬上一辆卡车,却听人说“车是开往50厂的”,50就50吧!48和50就差俩数,厂子一定离得也不远,我们一汽铸造与锻造就隔一条路。谁知下车后发现竟是南辕北辙,我走丢了。后来几经打听,总算在下午才返回张湾,看同学的事情也泡了汤,这都是因为没有公交车的原因。

197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1岁寿辰。当时我正来二汽探亲,正赶上二汽全厂开展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的大检阅,刚下线的50多辆崭新的2.5吨军用越野车,像一条军绿色的长龙一辆接一辆地停在张湾到公园的老白公路上。即使从小看到很多汽车,我也觉得非常壮观了,而对十堰的人来说,更是一大奇观。围观的人人山人海,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公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50多辆2.5吨军用越野车沿着电视台后山崎岖的山路往上爬,参加爬坡拉练展示庆祝大会。虽然依然黄土飞扬,但我心里特别激动,因为二汽终于能出车了。

1982年的探亲假,我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十堰探望父母。一下火车,宽阔的柏油马路,干净整齐的街景映入眼帘,高大的楼房,漂亮的厂房,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新车城,让我不由得感叹二汽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车城情怀,父母亲情,十堰在发展,二汽在召唤,1982年底,我毅然决定离开曾经工作十二年的长春,告别一汽,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了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重温东风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一个东风人都会心潮澎湃。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山村,如今是产销100多万辆的汽车城。昔日一个没有公交车的汽车城,如今市政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那刚刚出生就坐吊车回家的儿子也参加了轿车生产的行列。2008年10月 10日,儿子所在单位襄樊风神轿车厂生产的第30万辆轿车下线了。我们全家欢欣鼓舞,万分激动。而我的两个兄弟都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长春的兄弟来十堰,十堰的兄弟去长春,都是车接车送,再也不受长途跋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