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三野丰

三野丰用三个“最”形容自己对东风、对十堰的感觉——“这是我派驻海外时间最长、最难忘、最新的一段经历,这里有我的朋友,我肯定要回来看看。”

2009年8月,武汉,在东风有限QCD总部总部长办公室,看到我的一刹那,三野丰惊讶地“啊”了一声,然后高兴地握住我的手。尽管听不懂他的日语,我仍然能够感觉到他的欣喜和热情。果然,他的翻译连声说:“原来是你呀,老朋友!能在武汉见到你,太意外了!”

细算起来,自2003年7月三野丰作为日方派驻员来到东风有限负责QCD工作以来,我先后专访过他4次——第一次是个周末,在十堰东风汽车报社要闻部,三野丰一身运动服,背着个登山包,接受我关于东风有限为什么要推行QCD的采访,然后去爬山;第二次是在商用车总装配厂的装配线旁,这里是东风有限推行QCD的一条样板线,三野丰那段时间几乎天天跑现场,为了了解情况,我跟了过去;第三次,三野丰和时任东风有限总裁的中村克己坐在我对面,我们的访谈更像是一次关于“员工为什么不愿意推行QCD”的讨论;最近的一次,2005年年初,在十堰三野丰的办公室里,他和我谈了推行QCD改善以来的成绩和困难,当时,我怀着7个月的身孕,走路不是很轻便,三野丰细心地给我倒了杯热乎乎的清水,对我说:“我女儿在日本,也要当妈妈了。”……

一晃4年过去了,坐在我对面的三野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是瘦削的脸、认真的眼神,亲切地问我:“今天我们谈什么?”

“作为一个在东风工作、生活时间最长的日方派驻员,你对东风文化有什么认识?”——听了我的问题,三野丰情不自禁地揉了揉太阳穴,做了个苦苦思索的表情。

三野丰认为,东风人很重感情。他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事——2005年,日方派驻员吉田洋一按照日产“两年一轮换”的规定准备回国。当时吉田在东风有限的职责是给各基层单位的QCD活动作指导,听说他要回日本,好几家单位找到东风有限QCD总部,甚至给当时的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写信,说“我们的QCD刚刚起步,和吉田老师沟通非常好,不能换他回去!”为此,中村克己找三野丰谈话,问他:“吉田回去行不行,会不会影响基层单位QCD工作的推进?”直到得到三野丰“不会影响工作”的承诺才同意吉田洋一回日本。三野丰说:“从这件事情我深刻地感受到东风人很重感情,喜欢和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时候相信人更甚于相信工作流程。”

另一个让三野丰印象深刻的就是东风人的热情。三野丰在日本时酒量就不错,平时在家自己还经常小酌一杯,派驻东风后,他却在酒上栽了很多次跟头。“东风人太热情了,他们告诉我喝酒时碰杯就是要干完,和女同志喝酒自己要喝三杯,为此我都不知道喝醉多少次了。”

“没办法!”是三野丰用得最娴熟的中文之一。他说,在东风有限刚开始推行QCD的时候,这句话他听得最多,幸运的是,随着改善活动的深入推进和员工观念的转变,他身边这样的回答现在慢慢变少了。

采访中,回答我的问题时三野丰不时冒出一些中文词汇,他幽默地说:“要是知道自己会在中国待6年,一定把汉语学好,还有太极拳,打起来很好看,很有气势,可惜太难学。”

在三野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我问三野丰:“你都去过哪里呀?”他兴奋地指给我看,“这是武汉,这是十堰,这是襄樊,这是广州。”

“你指的都是我们东风的基地呀?”

“这些都是我六年来走得最多的地方。”三野丰开心地笑了。

“退休后你还会到东风故地重游吗?”

三野丰肯定地点点头,“一定会的!”他用三个“最”形容自己对东风、对十堰的感觉——“这是我派驻海外时间最长、最难忘、最新的一段经历,这里有我的朋友,我肯定要回来看看。特别是十堰,东风四十年前在那里建厂,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非常了不起,我衷心祝愿东风的事业今后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