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辆东风车的诞生地

今天我们再次来到第一辆东风车的诞生地——东风商用车总装配厂,几乎已经无法找出一点儿当年的痕迹。我们试图还原当时的风貌,但除了感怀在当时艰苦环境下的创业精神,更多的只能去拾掇那些碎片般的黑白记忆片子。

当沧海变成桑田

最早这里是一个怎样的情形?第一辆东风车诞生的车间是怎样的情形?

记者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显示的是简易的芦席棚车间门口背景,4名工人正在车头上忙碌,车间上挂着“狠抓革命 猛促生产 早出车出好车 支援国防 支援世界革命”的横幅。除了脚下这片土地没有变,这里似乎再也无法寻觅到二汽建设早期的痕迹。

今天,在东风商用车公司总装配厂开阔的大门前,一座高大的方形柱直插云霄,柱顶上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俯瞰着下面这片充满着奇迹和希望的土地。这座石雕,像一个守护神,见证着东风商用车发展的足迹。
走进厂大门,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卡车停在广场上,它们对面,分别是总装一线、总装二线和总装三线。

这就是现在记者对第一辆东风车诞生地最直观的印象。任凭你如何展开联想,都难以把那张黑白照片与这里联系在一起。

我们几番寻找,试图找出当年在总装车间工作过的工人,遗憾的是,这些人有的已经离开了十堰,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似乎这里的一切,就剩下了仅有的一张黑白照片。多方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一位当年来参观芦席棚车间的退伍军人,他叫李保升,1974年在部队服役,1984年退伍后到二汽总装配厂工作。

李保升说,说来非常巧,1974年正是芦席棚车间拆除重建新车间的那一年,在拆除之前,他和部队的战友来参观这个车间。“我的老家在房县,那时候很少见到汽车,偶然看到部队的汽车进来运煤,我们都要围上去看半天,所以当时有机会看汽车厂是非常激动的。”李保升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候,二汽是国家的军工厂,对普通老百姓是保密的,汽车厂房就像一个个谜宫,有无穷的魅力,很多人想一睹她的芳容。”

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

李保升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到总装配厂参观芦席棚车间的全部过程。当时的车城路还是山沟和水田,他们从张湾出发,沿着一条4米多宽的黄土路向总装配厂走去(这条黄土路后来二汽把它修成了厂区物资运输专用铁路),到总装配厂经过严格检查才最终走进了车间参观。

“我们走的那条路就是现在厂区后门围墙外面的那条铁路,芦席棚车间就是现在的总装三线的调试地方。”根据李保升所述,记者特意到现场去察看。

从总装配厂后门出去,我们看到一条铁轨锃亮的铁路擦着工厂围墙延伸过去,铁路的右边是居民房,还有商店和餐馆之类的,一个小男孩和一条小狗在铁路上追逐玩耍。围墙的里面紧挨着的是总装三线。

李保升说,当时他所见的1974年的总装配厂芦席棚车间,四周全都用木头钉起来,车间面积大约只有400平方米。车间的房顶先钉上木板,再盖上红色扣瓦,车间的地面都是沙和土铺起来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车间真没有什么设备。”李保升说。

当时只有一个龙门吊,主要用来吊车架的,汽车轮胎是工人们用手滚进车间,汽车上的每一个螺丝都是靠扳手拧上去的。当时,他特别注意到工人们安装一个汽车车头顶盖:先要一个人站在车头上,另三个人站地上合力把盖递给上面的人,然后再安装起来。

尽管是打“地摊式”地装车,但整个生产线也区分工位,100多名工人忙起来倒是很有秩序,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看出来那时候的工人自觉性和积极性都很高,但大家都是自己的活干完了,帮别人打打下手什么的,从不闲着。”李保升说,“装配工和调整工都是在一起,一边装一边调试。”

那时候的生产条件装一辆车需要多少时间呢?“具体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在那看了两个多小时,没有装好一台车。”李保升笑着说。李保升后来听别人说那时装车的台数是以天来计算的,一天大概只能装两台到三台车。“现在都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装一台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李保升说。

1974年,这个装出东风第一辆车的芦席棚车间就是当时二汽总装配厂的唯一车间。李保升记得,他从车间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将要平整完毕的土地,几辆“东方红”牌推土机停在这片空地上。“这片空地就是现在的总装一线、总装二线和三线的部分所在地。”李保升说。除此外,周围其它的地方都是农田和山沟等等。

李保升说,要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落后。但是,当时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羡慕这里的一切,我觉得这里的工人真是太了不起了,一点也感觉不到这儿简陋。看到推土机推出的平地,我感觉到这里是广阔的发展天地。

离开十堰回到部队后,参观二汽总装配厂给李保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4年,李保升作为退伍军人被安排到二汽工作。“说真的,当兵期间,我做梦都想到二汽工作,没想到退伍后就实现了梦想,真是太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