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车身厂“七五”奋斗时光

发布时间:2019-06-26

  ■吴春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身厂)

  在我珍藏的相册里,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我穿着军大衣,站在一面写着“车身厂七五奋斗总目标”的宣传栏旁。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初调入二汽时拍下的照片。那个时候国家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转型时期。一大批企业,尤其是新建、在建的“三线”企业,被列入了“停缓建”的名单,当时的二汽也在名单之列。这对当时已有3万多名职工、2万多台设备,收支恰好平衡的二汽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

  时任二汽厂长的黄正夏提出:“只要政策,不要投资”,制定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案。从此二汽开始走上了一条自谋生路、自主发展的艰苦道路。

  至1985年,在确保上缴国家全部利润、税金、折旧费提成的前提下,二汽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我来到车身厂后,适逢EQ140-1迎来第一轮改款。这轮改款变化最大的是驾驶室部分,俗称“大玻璃东风车身”。车身厂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当时的每一张技术图纸,大到每一个数据的衍生,小到每一根机械线条的转换,都是经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后精心绘制。车身厂技术人员经过艰苦奋战,最终提前完成了“大玻璃东风车身”的开发设计。EQ140-1型采用了曲面全景玻璃设计,坐乘视野更加开阔,内饰大量使用工程塑料,仪表及指示灯内容更加丰富,顶部设置通风天窗,并配置“凯歌”收放机,驾驶室内噪音更小,更舒适。此款汽车一投入市场,深受用户欢迎,一时东风车一车难求。

  6年后,东风EQ140开始新一轮改款,外型上做了较大变动,官方名称“140-2”,俗称“东风”新五吨,并于1992后投产。EQ140-2电气系统更加人性化,仪表阅读能力更强,延续了140系统的成熟设计,也标志着长头车时代最后的辉煌。

  我那时所在的毛坯车间,是第一道生产工序所在地。我和我的工友们严把质量关,认真落实“三自检”原则,每一张进入冲压工序的毛坯零件,都是我们竭尽全力生产出的优质产品。那个时候,车门外板还没有自动落料成型的模具,因此在经过开卷之后,必须要通过剪切,切掉不规则的三角余料,然后才能进入冲压生产。剪切这类零件,是一件特别费劲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干。

  我就和工友们找来三角铁,制作置料定位器具。这项改进措施实施后,剪切三角余料就能通过定位装置完成。这项改善既保证了工艺尺寸又使得岗位工作变得更轻松。当年,这项改善成果也在工厂的QC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这也是我为工厂“七五”目标的达成贡献的一份智慧。

  那几年,随着国家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和创新成为车身厂的关键词。我和车身厂所有的职工一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时代大潮的洗礼,在千锤百炼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