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富口袋” 示范效应“富脑袋”

发布时间:2019-07-16

2013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成为东风公司对口帮扶新对象。在对口帮扶马山县的过程中,东风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在东风公司驻村工作队牵头下,马山县立星村先后建起了95亩精准扶贫产业园、320亩沃柑标准化种植果园、养羊合作社、养蚕种桑合作社、东风路、东风桥和文化广场,一批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和扶贫产业项目落地见效。2016年,马山县立星村率先脱贫,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9203元,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3%。

在东风公司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前,立星村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任何产业。2015年9月,东风公司首批援桂干部洪光来到马山县白山镇立新村,成为立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任后,洪光在东风公司的支持下,通过流转土地在立星村外托屯建起了精准扶贫产业园和沃柑标准化种植果园。

很快,50多个大棚支起来了,蔬菜、西瓜、哈密瓜等按季种起来了。每家贫困户每年可以承包2个大棚,从中获得收益,每天还可以获得70元-10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对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覃柳京来说,产业园为她留在家乡提供了经济来源。覃柳京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上有一老、下有二小,还有一个患病长年吃药的丈夫。“我对自己种的瓜果很有信心,有了产业我们肯定能脱贫!”覃柳京充满信心。

2015年底,立星村的种桑养蚕能人覃庆财找到洪光。他说,养蚕是短、平、快的项目,自己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希望得到支持,扩大规模,带动村民致富。在东风支持下,2016年9月,覃庆财与17户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的方式联合成立了庆财种桑养蚕合作社,把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种植,培养发展成现代化的半机械化培育模式。

“刚开始养殖规模只有5亩,后来扩大到20亩。从幼蚕到吐丝结茧只要20天左右,减去两次睡眠,喂养时间就是15天左右,亩产蚕茧上百斤。” 覃庆财说。合作社的蚕房被命名为“东风蚕房”,在这里,产出的第一批蚕茧就达到了519斤,创收15597元。合作社成立后,带动了40人次就业,间接在村里实现了521人增收,对立星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风的引导和支持下,2016年7月,养羊能人韦国连与村里的几户贫困家庭联合成立了立星村第一个专业的养羊合作社。东风联合当地政府为合作社捐助了75万元,帮助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养羊规模,建设了900平米标准化养殖基地,招标采购了种羊250头。“如果我一年卖50头羊,就可以创收10万元,买辆车基本没问题了!”村民韦国连自豪又略带兴奋地说。

覃庆财和韦国连的合作社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立新村的示范引领下,马山县许多村屯纷纷学习这种“造血式”规模种养生产方式,“一村一品”乃至“一村多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东风公司在马山县因地制宜、创新开展的产业扶贫工作,帮助当地贫困百姓进一步扭转了思想观念,激发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一幅产业富民的新画卷在马山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