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小镇

发布时间:2019-07-16

■李俊玲(东风商用车车辆工厂)

十堰,顾名思义就是十个堰塘的意思。过去农民为了饮水灌溉,在当地的白二河和张湾河上修建了10座小水库,分别称为一堰到十堰。明成化二十年(1484),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其中录有明代韩弼的《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十堰人很是喜欢这个土里土气的名字,市政府曾经想借着武当这块招牌,将十堰市更名为武当市,结果遭到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只得作罢。

现在的十堰实际上是一座“飞来”的城市,这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彼时对于“靠山、隐蔽、分散”六字方针的备战需要,负责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的勘查小组在走遍全国多个省市后,将二汽厂址定在了这个叫十堰的地方。

这里群山环抱,以小镇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着众多宽阔的山沟。当时,镇上不到百户人家,仅有的“工业”是几家铁匠铺。

在今天看来,将一个特大型的工业基地放在被几百里群山环绕,难进难出,人迹罕至的地方,并不科学。但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那时的建设者以自己的勇气和人定胜天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

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二期建设者们拖家带口,来到了这穷山僻壤之地。二汽的建设大军让十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开始沸腾起来。建设者们在荒山野岭里住席棚,点马灯,啃红薯,喝苞浆,艰苦创业。

“这是个由移民们建起的城市。那确实是一个充满干劲的年代,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在南方,十堰可以算是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了。”陈浩是最早一批二汽建设者中的一员,如今被熟识的人称作陈老爷子。他们一家于1973年搬进了楼房,属于最早一批“升迁”户。没有热水,几家共用一个凉水管和厕所,但是在当时,他们已经觉得这里像天堂一样。

“那里,图书馆边上的山,原来是荒山,也叫蛇山。车身厂的21层公寓那块,原先是水塘,我们开会的时候,就在那边上,山蚊子厉害着呢。车城剧场那块出现过野狼,一群人又打又撵的……”陈浩站在凌云塔上,指着眼前的建筑回想从前的种种画面,百感交集。

一位当年的小移民如此回忆十堰带给他的最初感受:“1978年,七岁的我随着父母一起辗转来到了这里,那一年,也是我们家命运的转折点。我们随母亲走出湖北偏远的农村来到了十堰。那是个冬天,车子在无尽的山路上颠簸盘绕,一路上满眼的衰败萧瑟。平原长大的我,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大山深处,什么是荒无人烟。随着目的地渐近,母亲的脸色越来越来凝重,搭在我肩膀上的手臂,越来越有力。”

这一家人在汽车厂单身楼里暂时安定下来,全家五口人的起居饮食就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完成。鸽子笼般的单身楼,住着好几十户人家。每天做饭时分,各家门口小煤炉里的火舌舔噬着锅底,呛人的煤烟充斥着整个走廊。尽管条件简陋,但比起最初的那批创业者,他们已经很幸福了,不用住芦席棚了,电灯也拉起来了,不用在昏暗的马灯下读书。甚至还有那么一两条马路还可以通车,虽然那只能称作泥巴路。

经过50多年几代东风人的艰苦奋斗,曾经的二汽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十堰也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汽车配件交易市场、“中国卡车之都”、“东方底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