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飞架“丹东线”

发布时间:2019-07-17

1969年初,二汽进入大规模施工建设阶段。当时的十堰尚未通电,没有铁路,仅有的一条老白公路尚未拓宽,大规模施工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东风人毫不保留地挥洒汗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二汽退休员工黄洁民讲述了两个月飞架“丹东线”的故事。

1969年2月22日,为了让二汽建设工地通电,襄阳一个电力施工队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从3月1日起,用两个月时间把丹江通往十堰的高压输电线路架起来。靠仅有20多人的电力施工队,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从丹江到十堰的架线距离长,得架270座铁塔(每座铁塔重八九千斤),需要上万吨水泥、沙子浇灌基座。起重机、汽车都无法开进山,如果只靠电力施工队,就算五年也完不成任务。“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有一种藐视困难的豪情,干工作从来不讲有多少困难,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困难。”黄洁民说。

二汽相关负责人与电力施工队经过一番讨论,想出一个好点子:发动沿线的300多个生产队近20万老百姓参与,每个生产队包建一座铁塔。在得到各乡领导的支持后,大家分别在各乡召集群众大会,宣传建设二汽的重要意义,很快就把当地老百姓发动起来了。老百姓们说:“建设二汽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备战备荒的重要指示,建设二汽必须先通电,大家要帮忙!”

为了把水泥、沙子运上山,青壮年村民把扁担、挑子都用完了,妇弱老幼就各自想点子运水泥、沙子:小学生到河沟里挖了沙子用书包背上山;妇女们用围裙包着沙子抱上山,新媳妇甚至把平常舍不得戴的头巾也拿出来包沙子;老年人把裤子的裤腿扎住,用两个裤筒装石子、沙子……水泥、沙子运上了山,却没有木模浇灌塔基,当地的老百姓又琢磨出用泡胀的芦席做模子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

可是,把八九千斤重的铁塔弄上山就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了。村民们围着几十米高的铁塔转了一圈又一圈,大家一起上去手抬、肩扛,都觉得有些使不上劲。“棺走险道众人抬。”关键时候,不知道谁嚷出了这句老话。大家一琢磨,找来许多粗绳子和杠子,几百人一起用抬棺材的方法抬铁塔。就这样,300多个生产队都用这种方法把铁塔抬上了山。

那时候,在丹江通往十堰沿线的有些山上经常能看到一种奇景——一条粗粗长长的高压电线从山下一直蜿蜒“爬”上山顶,每隔二三米就有一个人扛着电线,那情形就仿佛在山体上搭出了一条篱笆。这种平常难以见到的奇景,是老百姓正在把高压线往山上拉的过程。当时架设丹东线,需要把一盘盘重达七八千斤的高压电线拉上山,圆圆的线盘很重,又不可能几百人上去一起搬运,真是比把铁塔运上山还要让人为难。好在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人提出来:把线盘拆开,直接把线拉上山。于是各生产队迅速开始给大山“搭”起“篱笆”。

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奇迹发生了——1969年4月29日,丹东线全部架设完毕,这一任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