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千辆到十万辆的跨越

发布时间:2019-07-29

1971年6月,二汽第一条长226米的汽车总装线开始安装。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当时的总装线工艺布局完全照搬“一汽模式”——将一汽的总装线复制到了二汽的干打垒厂房里。而当时一汽总装线作为我国最早的汽车总装线,设计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1972年12月,湖北省委作出决定,撤消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按独立业务系统建立工厂管理体制,二汽建设步入正轨,总装配厂厂房改造和装配线重新设计也被列入议事日程。

在对总装一线、二线重新设计中,设计小组不仅要避免一汽总装配线暴露出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到二汽各专业厂分布分散等诸多特点——总装配线附近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放置各类总成及零部件,以确保零件能及时投放到总装线上,保证生产的连贯性。经过再三研究、分析,设计人员发现,要做到物流顺畅、庞大的总装设备摆放合理,总装车间厂房面积必须很大,而原来建设的干打垒厂房面积太小;天车等起重设备对厂房承重能力要求很高,而干打垒厂房的承重能力较差。于是,改造的矛头从不同角度指向干打垒厂房。但拆除干打垒厂房是有政治风险的。

好在当时二汽的建设质量问题已引起李先念等同志的关注,按国务院指示,国家计委、一机部在北京召开“二汽工程质量和加速建设问题座谈会”,会议确定,干打垒厂房能修复加固使用的进行返修、确实需要拆掉的可以拆掉、需要新建的厂房可以新建。

座谈会后,二汽对1972年以前施工的各项工程继续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相关处理方案,总装配厂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采取改造结合新建的办法,保留已建厂房19000多平方米,返修加固使用;拆除3700平方米无法使用的厂房;新建26000多平方米的全新的总装车间。在此基础上,总装配线在经过了数轮设计、评议、推翻、再设计、再评议后,设计小组提出了总装一线线长200米、二线长180米的设计方案,但最终确定了一线长180米、二线长150米的设计方案。

从1974年重新开始装配线设计到1978年建成投产,只用四年时间,二汽就建成了强大的汽车总装阵地,1978年建成投产当年总装配厂就实现了5000辆的产量。“二汽速度”让同行们惊叹不已。二汽对总装配线的建设并没有因为同行的惊叹而停步。

上世纪80年代,二汽的汽车产品以其好用、好修、省油的特点受到用户青睐,一年增加1-2万辆的产量仍然供不应求。在这样超负荷的运行中,总装配线暴露出物流运输不畅、调度不畅等问题。

1980年,总装配厂开始对总装一线进行改造。改造前,总装配厂专门与德国汽车咨询单位佛朗霍夫协会进行了长达四年时间的研究交流,并制定了总装配厂生产线改造的具体方案。经过改造,总装配线物流得到优化,生产效率明显提升。1985年10月总装一线完成改造,改造后的年生产能力也由5.5万辆提升为7万辆。

随后总装配厂又对总装二线进行改造,在借鉴一线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把产能由2.5万辆提升至4万辆。

在两条总装线成功改造的基础上,1987年,二汽年产量突破十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