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东风建设历程:永不消失的代号

发布时间:2019-10-12

43厂:东风商用车从这里驶来

经过无数次维护和工艺改良,总装配厂的第一条生产线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余热

虽然已经更名为东风商用车车辆工厂,但是老厂区行政大楼上总装配厂的厂名依然留存在那里

繁忙的装配九线

上班40余年的老员工对东风商用车的发展满怀希望

下线后的东风商用车整齐停放在停车场

记者 孙波/文 刘鸿飞/图 通讯员 傅琼

十堰车城路127号,是这座城市曾经最繁华的地段。东风43厂,东风商用车总装配厂就坐落于此,曾经一辆辆悬挂着东风双飞燕Logo的东风商用车就是从这里驶下生产线,驶向全国,驶向世界。今年年底,这里最后的一条生产线——一线也将完成它的使命,十堰车城路127号43总装配厂将成为很多人共同的记忆。

10月的秋雨带着秋凉给山城十堰带来阵阵凉意,迎着毛毛细雨,记者来到这座曾经最为热闹的且极具标志性的工厂——东风43厂。如今,这里四周的建筑物稍显老旧,路上的行人也不及闹市区那般人潮涌动。厂区外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雕塑依旧守护着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工厂,老的“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工厂厂牌见证着工厂的50年风雨历程。

“我上班那会儿工厂门口的路坑坑洼洼,厂门都是简单的建材搭建的。”刘兴,东风商用车车辆工厂装配一车间现场安全员,在43总装配厂工作近40年。

刘兴告诉我们,他是十堰本地人,当时总装配厂在十堰地区招工,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说,那时穿工装蓝是非常光荣的,他记得穿上“东风蓝”的那天,家里人还庆祝了一番。

“当时我们国家的制造基础比较薄弱,装配线上的工位器具皆可以用“笨、憨”来形容。那时很多40、50斤重的零部件和总成都需是工人搬或者是扛到生产线上来装配,一天下来回到家浑身都是酸疼的”。回忆上班初的经历,刘兴记忆深刻。

刘兴一上班就在43总装配厂的一线,这条生产线长263m,是43总装配厂最早的一条线。最初这条生产线主要承担3t轻型和5t长、平头系列车型装配工作。

70年代末,东风5吨民用车EQ140就是在一线下线。而这也标志着东风成功实现“军转民”。随后43总装配厂又有了装配二线、三线。

进入八十年代,东风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了系列改装的大客车、自卸车、半挂车、垃圾车等60多个品种,实现“军民并举、长平并举、汽柴并举”的产品格局,成为当时国内产品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汽车厂,43总装配厂也成为东风内的明星工厂。

1982年,43总装配厂开始装配出口车。首批117辆东风五吨载重车、两吨半越野车及其配件出口苏丹,实现了东风公司对外创汇零的突破。1985年,东风在国内第一个形成10万辆能力,越来越多的东风卡车奔驰在中国的道路上,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东风卡车积累了可靠、皮实、多拉快跑的良好口碑。

“记得那时我们的工作状态是人停机不停,每班的生产都是超负荷,虽然辛苦但是大家干劲儿十足。”刘兴言语间透着满满的骄傲感。在一线的线尾,“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牌子依旧格外显眼。

佘国光坚守在43厂一线多年,从国二到国六,东风商用车所有的车型他都组装过。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工厂对装配质量的一再强化,他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50年来,“可靠”始终是东风商用车未曾改变过的坚守。“如果说以前我们装配零件上下游常常出现‘救火’的情况,现在我们在各个环节都讲究‘防火’。”佘国光所说变化其实是43总装配厂一直在改变,并且始终坚持的重点工作。

质量管理由事后处置型向事前预控型转变,强调制造过程质量问题的快速处置;开发质量风险量化评价工具(QRES)和重要质量缺陷预知训练工具(QYT);创新应用快速处置问题工具(QRQC/E);完善VES评价基准;加大改善深度与广度……

“所有的改变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佘国光言语中透着坚定,他说,那就是打造商用车行业领先优势。

按照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推进计划,12月底,装配十线及车架装配三线试生产、装配一线单班转移、客车厂区办公楼启用;2020年4月底,装配十线及车架装配三线双班在新工厂生产、装配一线关停。

自此原43总装配厂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43总装配厂也将成为东风人心中永不消失的代号。